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【投注官网】

图片

奥数网
全国站
您的位置:奥数 > 趣味乐园 > 国学文化
  • 2009-06-18玄学
   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,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,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,故又有新道家之称。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赤而近黑的颜色,所以许慎《说文》引意解为:玄,幽远也。玄字
  • 2009-06-18汉赋
    汉赋,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。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《文心雕龙》里说:铺才逦文,体物写志是赋之特征。前四字指的是赋的形式,后四字指的是赋的内容。《汉书艺文志》载:传曰:不歌而诵谓之赋。'赋是
  • 2009-06-18八股文
    1905年,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,宣布废除科举制度,八股文便很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。新文化运动兴起,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,受到猛烈打击,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时值今日,我们这一代,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
  • 2009-06-18杨朱
    在中国思想史上,春秋战国是一个虎气腾腾的黄金时代。当时诸侯争霸,战乱不断。于是,一位位思想家风起云涌,欲救百姓于水火中。孔子周游列国,倡导礼乐;墨子摩顶放踵,提出兼爱;孟子东奔西走,呼吁仁义;后人所谓
  • 2009-06-18小说家
    小说家,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。《汉书艺文志诸子略》载:小说家者流,盖出于稗官。街谈巷语,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。孔子曰: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,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弗为也。小说家著作有《伊尹说》二十
  • 2009-06-18农家
    农家,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。吕思勉先生在其《先秦学术概论》中,把农家分为两派:一是言种树之事;二是关涉政治。《汉书艺文志诸子略》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,并称:农家者流,盖出于农稷之官。播百
  • 2009-06-18杂家
    杂家,列于诸子中,是很鲜明的一派,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。《汉书艺文志诸子略》将其列为九流之一。战国末期,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,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,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、思想上
  • 2009-06-18阴阳家
    阴阳家的名称由来阴阳的概念,最早见于《易经》,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《尚书》,但两种观念的产生,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。到战国时代,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,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,便是以阴阳消息,五行转移为理论
  • 2009-06-18法家
    法家春秋时期,诸侯势力渐盛,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,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。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,但诸侯各自为政,欲成为当代霸主,于是富国强兵,就成为春
  • 道家创始人老子生卒年不详。据《史记》中记载,孔子向老子问礼后,对弟子说过老子其犹龙邪这话,意为老子像龙那样雄伟,境界深不可测。其实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谁,早在太史公时代已成了疑案。《史记老
  • 2009-06-18名家
    名家称呼由来名家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(概念)和实(存在)的逻辑关系问题,所以称名家,也称辩者、察士。《汉书艺文志》载:名家者流,盖出于礼官。古者名位不同,礼亦异数。孔子曰:必也正名乎!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
  • 2009-06-18墨家
    墨家先秦学派之一,创始人墨翟,世称墨子,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。《汉书艺文志诸子略》中说:墨家者流,盖出于清庙之守。茅屋采椽,是以贵俭;养三老五更,是以兼爱;选士大射,是以上贤;宗祀严父,是以右鬼;顺
  • 2009-06-18儒家
   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。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,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。一般来说,特别是先秦时,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,但也只是诸子之一,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。
  • 2009-06-18诸子百家
    在中国思想史上,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。其后两千多年,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,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。春秋战国时代,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,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矗
  • 2009-06-18四书五经
   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,几与耶教有圣经、伊教有古兰经相似。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,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。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,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,以下聊作简介。一、四书应该说,凡是对中国传统文
  • 国学,兴起于二十世纪初,而大盛于二十年代,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,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,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。于今而言,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。国学一
  • 《楚辞》研究著作。17卷,东汉王逸撰。王逸,字叔师,南郡宜城(今属湖北)人,安帝时官校书郎。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,也是楚辞成书以来的第一部全注本。前16卷注释屈原至刘向的作品,第17卷注释王逸自作的《九思
  • 《楚辞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历代学者对它作了许多辑集、考订、注释和评论工作,写下大量论著。两千年来,《楚辞》的研究大致可分四个时期。两汉时期两汉是《楚辞》研究的开创时期。上承秦火之余,重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王逸说:《大招》者,屈原之所作也,或曰景差,疑不能明也。(《楚辞章句》)可见自东汉王逸始,它的作者已不甚清楚。宋代晁补之因它文义古奥,疑为屈原作(《重编楚辞》)。朱熹则认为它语皆平谈醇古,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司马迁《史记屈原列传》说:余读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招魂》、《哀郢》,悲其志,认为《招魂》是屈原所作。但王逸《楚辞章句》说:《招魂》者,宋玉之所作也,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,愁懑山泽,魂魄放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王逸定为宋玉作。明代焦□《焦氏笔乘》、清代牟庭相《楚辞述芳》及吴汝纶在《古文辞类纂》评语中,均以为屈原作,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。关于《九辩》名称的意义,王逸释辩为变,是对的;但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王逸认为屈原作,朱熹从其说。近人多认为不是屈原所作,但也还不能作为定论。《渔父》通过对话体的形式,表现了两种思想认识的尖锐对立:一种是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的随波逐流思想;另一种则是坚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王逸认为屈原所作,朱熹从其说。近世学者多认为非屈原作,但也还不能作定论。篇中写屈原被放逐,三年不得复见,为此心烦意乱,不知所从,就前去见太卜郑詹尹,请他决疑。屈原先述世道不清、是非善恶颠倒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王逸说是屈原所作。近世学者,对此颇多怀疑,有人认为它是汉人所作,尚无定论。《远游》一上来便写悲时俗之迫厄兮,愿轻举而远游,人世已不可为,故愿远离人世,轻举上游。于是郁结内伤,愁凄增悲;于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包括9篇作品。依王逸《楚辞章句》的次序是:《惜诵》、《涉江》、《哀郢》、《抽思》、《怀沙》、《思美人》、《惜往日》、《桔颂》、《悲回风》。这9篇的作者,王逸都定为屈原。宋代洪兴祖则疑《思美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屈原作。关于天问的意思,王逸《楚辞章句》说:何不言问天?天尊不可问,故曰天问也。这是一种解释。另一种解释是,即自夏殷以来,天被视作万物之主,是统摄万类群生的,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,都可用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关于它的来历,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。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,更定其词(《楚辞集注》)。胡适则认为《九歌》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,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(《读楚辞》
  • 《楚辞》篇名。屈原的代表作。370多句,2400多字,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。王逸《楚辞章句》题作《离骚经》,宋代洪兴祖在《楚辞补注》中指出: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,尊之为经耳。也有人称之为《离骚赋》,或简称《骚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不分卷。近人林义光撰。林义光,福建闽县人,生卒年不详。在古代文学、古汉语、古文字学方面都有较深造诣,曾采钟鼎遗文,审察六书,以定文字的本形本义,著《文源》12卷。《诗经通解》编例,诗篇正文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28卷。清王先谦(1842~1917)撰。王先谦,字益吾,号葵园,湖南长沙人。清末著名学者,曾任翰林院编修,国子监祭酒,江苏学政等职,并曾主持南菁书院多年,培养不少人才,校刊古籍文献多种。编有《皇清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15卷(一作17卷)。清代魏源(1794~1857)撰。此书不附诗篇本文,也不训释词句。全书分若干章节,评论《诗经》各类有关问题,如《齐鲁韩毛异同论》、《夫子正乐论》、《四始义例篇》、《诗序集义》等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又称《毛诗传疏》。30卷。清代陈奂(1786~1863)撰。陈奂,字硕甫,号师竹,晚号南园老人,江苏长洲(今苏州)人,咸丰初年举孝廉方正,曾从段玉裁学习《毛诗》、《说文》,后来又从王念孙、王引之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31卷。清代马瑞辰(1782~1853)撰。马瑞辰,字元伯。安徽桐城人。嘉庆进士。此书卷首有自序及例言7则;第1卷通考《毛诗》源流和《传》、《笺》异同得失,共考辨19篇;第2卷以下依诗顺序作诠释,先列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30卷。清胡承珙(1776~1832)撰。胡承珙,字景孟,号墨庄。安徽泾县人。嘉庆进士,官至台湾兵备道。后因病归家,沈潜经义,专心著述,闭户十余年,写成《毛诗后笺》。此外还有《仪礼古今文疏义》、《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。18卷。清代姚际恒(1647~1715)撰。姚际恒,字立方(一说字善夫),祖籍安徽休宁,长期居住在浙江仁和(今杭州),康熙时诸生。年轻时博览群书,潜心百家,后来放弃词章之学,专治经学。50岁时始作
  • 《诗经》研究著作,或作《诗辑》。36卷。宋代严粲撰。严粲,生卒年不详,字坦叔,邵武(今属福建)人,曾任清湘令,能诗。此书以吕祖谦《吕氏家塾读诗记》为依据,并杂采诸家之说而成,旧说有未妥者则断以己意。其体例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