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万博体育下载_万博体育app【投注官网】

图片
奥数网
全国站
您现在的位置:奥数 > 教育新闻 > 正文

国学传承取何精华去何糟粕

来源:光明微教育 2016-06-14 11:03:21

智能内容

  国学传承取何精华去何糟粕

  走进山东省尼山圣源书院的课堂,国学讲师正在讲解由南宋朱熹编订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;相隔十几里的乡村儒学教室里,村民们正在学习作揖礼仪;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,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各自在《诗经》与《史记》中含英咀华。

  国学是什么?也许在不同的场合,国学会呈现出不同的“样貌”。

  如何传承国学?似乎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已成公理共识。

  但究竟何为“精华”,何为“糟粕”?衡量标准又是什么?公众对国学传承的讨论从未间断。

  讲什么,不讲什么

  “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,指一国故有之学,涵盖面很广。”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道出了国学的本义。他认为,国学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的,是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”等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东西,尤以儒家为重。当然,无论是“孝”还是“忠”,在当代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对象。

  的确,在传统文化普及的课堂上,“孝”“礼”等德化教育一直是国学最突出的内容。然而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于江山看来,这样理解国学却显得太“狭隘”。

  “道德礼仪教育只是国学最基础的层面,而国学更深层的意义,在于塑造民族精神和信仰。”于江山认为,国学必须作为重建当代国人精神世界的源流之学,不只是行为举止,在精神层面也应扎下根去。

  不过,无论是“孝悌忠信”还是“源流之学”,这一具有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也并不为所有人认可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就认为,国学的文字、审美和艺术价值,就比传统的三纲五常更有助于确立我们的民族性。

  尽管“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”,但在国学传承认知上的歧义之多,足见基础性共识的薄弱。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看来,这背后的直接缘由还是学术体系的不成熟所致。“当代国学的形态,受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很大,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想法、口号。但要说一个理论完备的体系,国内学界还尚未建立起来。”